·154· 第8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 分 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 错了事情要表示歉 意 ..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 继阶段的社会化就 会 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 阶段更 难适应学校生活, 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 罪率更高;成年 时期更容易出现 情绪、交往 障碍 和 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 因此,包括信息道德、信息意识在内的这些“早期经验、早期行为”,应该“早期教育”。 鉴于上述理念,现在,发达国家极为粗纤维测定仪重视建立初等、中等教育中 的信息 技术教育课程,这 一课程的主导思想是,要与大学专业教育相互衔接,那么在高等教育前期的初、中等 教育 中 信息技术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考察适合上述理念的课程有布鲁 纳所 代 表的结构主义课程范式,所采用的课程类型是螺旋式课程。 因此,在借助课程理论建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时,结构主义 课程范 式对于建构中小学 信 息技术教育课程可能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结构主义课程范式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布 鲁纳在 《教育的 过程》中说到:“不 论我 们 选择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里的学科基本结 构,是指学科的 一 般原理和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和 探讨该 学科 的基本 态度。布鲁纳认为,掌握该学科 的基 本 结构有以下四个优点。 (1)懂得学科的基本原理可以使得 学科更容易 理解。
因为学科的基 本概念、原 理就 是 人们发明创造出来赋予有关该学科的经验以意义和结构的。 (2)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记 忆。学科的基本结构具有再生的 特性,通过 学科 结 构可以将相关的事情重新构思、再生出来。 (3)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4)强调学科结构和原理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 级”知识之间的 差距。例如,现 在 由小学经中学至大学的进程中所存在的部分困难,不是由于早期所 学材料 过时,就是由于 它 落后于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太远而把人引入迷途,这个缺陷可以通过一开始就强调学 科的 基 本结构来弥补。 布鲁纳根据自己的结构课程理论,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编制方法。所谓 螺旋式课程,就 是 以与儿童的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尽可能地将学科的 基本结构置 于课程的中心地 位,随着 年 级的提升,使学科的基本结构不断拓宽与加深。这样,学科结构 在课程 中呈螺旋式上升的 态 势(张华等,2000)。 螺旋式课程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 (1)学科的基本原理及概念的螺旋 式组织。布鲁纳曾 指出:“教 授科 学概念,即 使是 小 学水平,也不必奴性地跟随儿童认知发展的自然过程。向儿童提供 挑战性 的,但是合适的 机 会使发展步步向前,也可以引导智力发展”。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以智力上正确的方 式 8.1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过程的理论 ·155·尽可能早地教授,并在以后各年级中使之拓展再拓展,这是螺旋式课程的内容之一。 (2)学习与探究态度的螺旋式组织。布 鲁纳认为,在将 学科 的基本原理 作螺旋 式组 织 的同时,态度也要相应作同样的组织,使儿童以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态 度从事学 习与探究。 因 此,螺旋式课程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假定一个学者在他的学科的 最尖端 所干的工作与儿童 初 次接触这个学科时所干的工作之间,是有连续性的(张华等,2000)。 根据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信息 技术 教育的 课程 应该考 虑到 小、中、高有 体系地 开展 信 息技术教育,在小学阶段应以超越学科界限的综合学习为主,在 综合实 践活动中开展信息 素 养的培养;在中学阶段基础上,以“信息技术”学科 为主,并结 合综 合实践 活动 中的信 息素 养 培养开展问题解决学习活动;在高中阶段设置“信息技术”学科,设置以培养灵活运用信息 技 术能力为中心的技术和知识独立学科,以强调内容的专业化,以便与高等教育相 互衔 接,如 图 8.1所示。 图 8.1 信息技术教育的螺旋式课程示意图 8.1.2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理论 在正式教育活动中包含两个成分,即“教什么”和“如何教”。
前者通常属于课 程领域 范 畴,后者则是教学领域中所 要讨论 的主 要内容。 根据这 一观点,课程 是 一种内 容或学习 经 验,教学则是一种手段和方法,它是使学生获得学习经验、到达预期目标 的方式。在我国,学 校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是如此,本小 节通过 对教学活动的一般 规 ·156· 第8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律的介绍,来讨论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特点。 1.基本的教学活动 现今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连续的 过程,涉及到教师、学生、学习环境、课程、教 材、方 法、评价等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密 切。因此,教师在 开 展教学活动之前、之中、之后的全部过程中,主要的任 务是在有效 地处理这些与教学 相关 的 因素,或称为教学事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要处理的教学活 动事件 虽然很多,但主 要 有下列八项(林宝山,1998)。 (1)决定教学的目标; (2)决定教学的方法; (3)设计教学计划; (4)准备教材; (5)诊断学习起点行为; (6)激发学习动机; (7)班级经营管理; (8)进行学习评价。 以上八项主要教学事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活动历程,彼此并 非是孤 立的 事件。 教师 对 这些事件的处理可以说是一连串做出决定的过程,这之中有些是在进行实际教学之 前必 须 要完成的,而有些决策是要在教学进行之中对突发性事件做出处理的,在教学结 束后,还 需 要对相关事件进一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做决定”对于教学成果有深刻的影响。 2.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特点 从上述教学过程中可知,教师的任务是在面对各种各样教学中 的事件 做出决策,而这 些 决策又是与学生有直接的密切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 互动 关系,因 此,教 学实际上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两种不同的教学类型。 上面多次论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特殊性。例如,信息技术知识 部分的 教学中,主要是 以 计算机操作教学有关,而计算机操作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应特别重视“实 践” 这一环节。有些知识和技能学生不能只靠教师教和读讲义,而是要靠自己动 手、动脑 实践, 在实践中进行获取,计算机教学 活动中的实践是 学生认知的 重要环节。只有多上机 动手 实 践,才能破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 秘感,才能激发学生 对掌握计算 机知识的 兴趣。
因此,应 该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加强上机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获取知识。 一些一线教师认为,之所以说加强上机实践对提高学生兴趣很 有效,其道理在于上机 操 作与教师讲授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讲授时,主要是教师在上面讲,学 生在下 面听,学生处于 被 动学习的地位;而在上机时学生则处于主动一方,教师主要回答 学生遇 到的问题和引导他 们 去探索及创新,这就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即把教师的 知识和 书本上的知识通过 学 生自己的头脑加工及动手实践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可以大 大激发 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的 8.1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过程的理论 ·157·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除采用计算机联网式多媒体教学外,还应采取“分立式”教学 法,即 上课和上机是分开的。可以考虑把上课和上机 的课时比例 按 1∶3或 更多 进行分配,上机 操 作时,学生不仅要与机器对话,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请教老师 或查阅讲 义。这种教 学 属“双向式”教学,即“学生→计算机→学生”和“学生→教师→ 学生”,使 教学 处于不 断的 交 流之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还非常有利于培 养学 生 的实践能力,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上汉字操作系统文字处理 课程 时,只 要将 授课 讲义中 的重 要部 分印发 给学 生,将 任务交给学生(给学生提出的任务和 要求 必须由 浅入 深,不必 系统讲 授,只点 明知识 的重 点 即可),让学生自己直接上机操作完成即可(沈燕,2002)。 因此,根据实践经验,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是采用以“学生为中 心”的 教 学形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通常 表现 为个别 化教 学,在这种 类型 的教 学中,通常 学生 是 教学活动的重心,教师担当着教 学管理、协助者或帮助者的辅助 角色,学生主 动学 习,课程、 教材、评价必须适合每一个学生需求,照顾到个别差异是这一教学形 式的主要 特征。从信 息 技术教育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进度和兴趣、动机、学习 能力的个别差异大 这一 点 来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可能较为适合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我国学者何克抗教授根据国外有关文献资料和国内的实践经验系统地总结出以“学 ”为 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与步骤,详细内容请阅读 8.2节。 (1)教学目标分析。对整门课程及各教 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 定当前 所学 知 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 计中,进 行教 学设计的 目的,是 为了 确 定当前 所学 知 识的 “主 题”。由于主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 需要 的教学内容 (即知 识点)之中,通 过教 学目标 分析 得 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即意味着得到了为达到该教学目 标所需 的全部知识点,据 此即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本文链接://www.ketisearches.com//news/n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