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信息化社会与公民的生存技能 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 中,从 21世 纪对人 的素 质 要求的角度,提出 21世纪教育的 四个支柱,即学 会认 知、学会做 事、学会 共同 生活和 学会 生 存,除了专业知识外,团队精神、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等,都是我们的 生存要 素,其中学会生 存 尤为重要,在粗纤维测定仪信息化社会中其 实质 就是学 会学 习。一 个人 的生 存技能(SurvivalSkills)可 以 包括很多方面,如职业技能、乐观的精神状态、交往技能、信息素养、终身学习 能力,等 等,职 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终身学习能力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技 能,具有 先 导性,是个人生存的必要手段。信息化社会中缺乏基本的学习能力 和信息 素养,就是现代 的 文盲,终身学习能力已成为人们 在信息社会生存 的基本技能 之一。在瞬息万变的信 息社 会 里,知识老化速度越来越快,新知识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不持续学习,很快就变 成新文盲。
现 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领域中知名的专家,他们之所以取得这些成就,不是靠 在学 校 时学的那点知识,而是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取得具有突 破性 和 创新性成果。 1.2 信 息技 术教 育的 目标 与内 涵 1.2.1 由计算机教育到信息素养教育 从 1959年美国 IBM 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就宣告人类开 始 进入计算机教育应用时代。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也是从学习计算机开始的,目的 是为 了 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当时,主要是 学会在 DOS系统下进 行简 单的计 算机 操 作,学会一些算法和编 程思维。进 入 20世 纪 80年代以 来,各 种教育 软 件和工 具软件的 出 现,学习内 容 不在 局 限于 简单 的 LOGO、BASIC语 言 的 学习,特 别是 20世 纪 90年 代初, Windows系统的诞生促使教学内容的重心转向学习这些形 象化的 操作系 统和 工具软 件的 使 用,直接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将来 的工 作打基础。到 90年 代中后 期,计算 机教 育的内 涵又 进 一步拓宽,强调以工具软件的学习和使用为平台,通过 “学习计 算机、用计算机学习、从计 算 机学习”三方面的相互融合,重点分层搭建学生的信息素养。从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发展的 轨 迹看,受国际,特别是美国的计算 机教 育影响很大。
1995年上半 年,联 合国开发署(UNDP) 1.2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内涵 ·9·的首席技术顾问 DwightW.Allen博士到我国部分地区进行有关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情况的 短 期考察,对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 程的 设置 状况 提出警 告。Allen认为,现 在计 算机已 成为 教 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若不彻底扭转当前的计算机教育方向,将 会给中国的中小学 计 算机教育带来一场灾难(评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 Allen博士的两篇考察报告,何克抗, 1995)。此后,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实施,我国分别制定了《基础 教 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小学信 息技术课程指导 纲要 》,强调在 信息 技术 课的 教学中 重点 培 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 Internet、计算机等)积极 主动 地开展 收集 信 息、判断信息、处理加工信息、表现信息、创造信息、合情合理地发送 或传播 信息能力的培养。 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概念定义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 索、评估 和 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 定了学生学习的 9条 信息素养标准。它们都强调指出,信息素养虽然要借助技术使用的 能力来 发起、维持和拓 展 终身学习,但这种能力最终还要从技术中独立出来,这是信息素 养教育 与计算机教育的根 本 区别所在。 1.2.2 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技术是指旨在运用知识、经验和 资源 来制造出满 足人们需要 的产品 和过 程。技 术素 养 是指人们运用技术的操作水平、熟练程度及技能层次等,在计算 机方面 则表现为使用键盘 进 行文字输入的速度,对搜索引擎 查找资料的规则 掌握,在计算机 中建立、保存、移 动、复制 文 件的操作方法,字处理和电子表格、表单处理程序的使用,等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学习 技术 课程是必要 的。技术 教育 可以 使学 生感受 到技 术 与其他学科是怎样关联的,技术教育可以: (1)使学生了解一些技术所特有的概念和思想; (2)创设一种氛围,通过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促使其他课程的知识得 到实际 运用,使 学 习更有意义;
(3)促使学生思考事物的现象和规律,发展其高级思维技能; (4)有助于提高理科和数学学习水平; (5)正确对待技术的应用和带来的社会影响。 信息技术教育是技术教育的一个下位概念,它主要是通过使用 技术领 域中的专用技术, 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来达到培养学习者信息素养 的目的。技术教育的 结 果既有内隐又有外显的知识,并且偏重程序性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知 识,表现出外显的实际 动 手和操作能力,而信息技术教育更注重培养态度和意识的养成和塑 造,学习者不但要学会 利 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展示信息和评价信息,更重要 的是具 备信息意识,知 道 何时何地从何处(何人)高效率获取自己想要 的信 息,更多地 表现 为一种 内隐 或内化 的元 认 ·10· 第 1章 信息技术教育概述知策略与信息意识。 1.2.3 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 育大 会上,前 苏联学 者伊 尔肖夫 首次 提 出了一种观点———“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二文 化”观 点,并立 即得到 许多 国家的 专家 的 支持,我国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也产生了共鸣,并积极响应。根据这些代表的建议,1982年, 教育部做出在清华、北大和北师大等五所大学 的附 属中 学开设 主要 讲授 BASIC语言 的计 算 机选修课的决定,这就是我国中 小学计算机教育 的起源。信息技 术教育则是计算机 教育 发 展的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与计 算机教育的根本 区别就在于 如何看待计 算机。计算 机课 程 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惟一的学习对象,培养的是信息 技术 技能; 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并且只是 学习的 工具之一,培养 的 是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技能愈来愈与信息 素养 交织 在一 起,并支持信 息素养。1999年,国家研究 署 COUNCIL的一份报告进一步发展了信息技术“通 晓”技 能的 概念,区 分了 信息素 养、计算 机 素养和更为广泛的技术能力的差别报告指出,计算机素养与某个 特定的 硬件、软件程序 的 识记学习有关,而“技术通晓”着眼于对技术层基础性概念的理解和渐进的、逐步熟练 的 技术使用,通过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来使用技术,比计算机素 养学习 需要付出更多的脑 力 活动,但同计算机素养一样,焦点仍是技术本身。信息素养着重强调 的是学习 内容、交流、分 析、信息搜索、评价等,运用正确的质疑 /调查方法,但最重要的是通过批判性的识别和推理。
1.2.4 信息媒体与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的存在和传递都依赖于物质载体,这个 载体 就是信 息媒 体,它包 含两方 面的 内容, 即信息形式和信息承载物。所谓信息形式是指信息 的呈现形式,如语音、图片、字 符、声音、 影像、动画等;信息的承载物,如光盘、磁 盘、磁带、U盘、磁盘 阵列、半导体存储器、胶 片、纸, 等等。伴随着人类科学与文明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 媒体正强烈 地冲击着传统纸质 信息 媒 体的构架。人们利用现代摄影技术、电磁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 术和现 代通信技术,发 明 了各种形式的电子出版物,使信息媒体在载体材料、记录方式、使 用功能等方面出现 了质 的 飞跃,特别是以电子出版物为代表的非纸质信息媒体所具有的多维 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特 征 及其丰富的表现力,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创造力。 信息技术教育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所使用的 媒体主要是 数字化 信息 媒体。 数字 化 信息媒体 问世 于 20世纪 60年 代,当 时的 发 行 形式 以 磁盘、磁 带为 媒 体,80年 代 是光 盘 (CD-ROM),到了 1994年,一种融文本、视频、声频、图形、图像为一体 的大数据量的多媒 体 技术问世,数字化信息媒体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但并不排除传 统媒体 的使用,媒体素 养 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媒体素养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面对各
本文链接://www.ketisearches.com//news/n275.html